我這幾天在為自已的認同感危機來禱告,求主幫助我破除和渡過這樣的時期。請參考文章:<認同感危機:我是怪咖嗎?!>
我正在一大早晨起敬拜時,突然一個關於長尾巴的彗星的意象傳進我的心底。很直覺的,我知道這是有關於我上面的禱告的回應。我稍微查了一下維基百科,想要了解彗星是什麼內容。很抱歉,我不懂科學,搞不清楚彗星有什麼屬靈意義。我只知道大部份的星星雖然有軌道也在運轉,但是看起來好像停止不動似的。只有彗星,帶著長長的尾巴標誌著它們的獨特性,而且很少見。
訊息很簡單:恆星和彗星,都是我(上帝)所造的。有些人是恆星,有些人是彗星。只是不同而已。
【大彗星的升起與轉化】
我再往下查,發現其實每年都能有上百顆小彗星經過。只是清楚明亮到肉眼可以看見的,好像十年才能有一次,大彗星十分罕見。似乎有許多的條件,才能成就一顆明亮的大彗星。科學家還在研究,需要什麼樣的條件組合,才能使一個彗星轉變成大彗星。科學家常常預測錯。當然,因為這在上帝的手中。
大彗星是對地球上的觀測者來說特別明亮和狀觀的彗星,以過去的數字來看,平均約10年才會出現一顆。
要預測某顆彗星是不能成為大彗星是很困難的,有許多因素都會造成彗星的光度與預測的不同。一般而言,有巨大或活躍核心的彗星,如果夠接近太陽,從地面觀察時在最亮的時刻又沒有被太陽遮蔽掉,它就有機會成為大彗星。
雖然每年都有數以百計的小彗星進入內太陽系,但很少受到一般民眾的注意。大約每十年但不盡如此,會有一顆彗星亮到無須刻意觀察就能看見- 這種彗星通常被稱為大彗星。在過去的時代,明亮的彗星往往引發一般民眾的恐慌和歇斯底里的反應,被認為是不好的徵兆。最近,在1910年重返的哈雷彗星,因為地球會通過他的彗尾,報紙上錯誤的報導激起民眾對氰化物的恐懼,認為可能會毒害數以萬計的生命[125],1997年海爾-波普彗星的出現,引起天堂之門教徒大規模的自殺潮。
預測一顆彗星是否能成為大彗星是很困難的,因為有許多因素都會影響到彗星偏離預測的亮度,而不知能否成為大彗星。概括的說,如果彗星有一顆龐大和活躍的核,並且足夠接近太陽,在最亮時沒有被太陽遮掩而能從地球看到,它就有機會成為大彗星。然而,1973年的柯侯德彗星符合前述所有的標準,被預測會成為壯觀的大彗星,但結果並非如此。三年後出現的威斯特彗星,大家對他的期望並不高(或許因為對柯侯德彗星預測的慘敗,使科學家們在預測上趨於保守),但卻成為令人印象深刻的彗星[126]。
在20世紀末期,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沒有出現大彗星,然後有兩顆大彗星接踵出現。在1996年繼海爾-波普彗星之後,百武彗星隨即現身,並在1997年達到最大亮度。21世紀的第一顆大彗星是C/2006 P1(麥克諾特),它在2007年1月成為肉眼可見的彗星,並且是40年來最亮的彗星。
爆發
2007年10月23日霍姆斯彗星突然爆發,成爲出現在英仙座的一顆肉眼可見的彗星。它的亮度隨即從17 星等增加到2.4星等,已經接近北極星的亮度。25日淩晨,亮度達到2.8等。25日晚,亮度已到2.5等,角直徑是88角秒。
能夠合於以上四個條件的彗星絕對夠資格是壯觀的彗星。有時,不符合其中一個條件的彗星反而更能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海爾-波普彗星有一個非常巨大(直徑40公里)與活躍的核心,雖然沒有很接近太陽,它仍然因為很容易看見而成為很著名的大彗星。同樣的,百武彗星其實只是一顆小彗星,但卻因為非常靠近地球而被稱為大彗星。
【成為彗星的代價】
彗星其實命運不如大家想像的風光。很多人稱呼他們為掃把星,帶有不吉利的意含。它們通常是上帝啟示的一個預召,也和末世相關。因為不了解,很多人帶著恐懼和異樣的眼光來看待他們。但是,明亮的大彗星總是引起許多的報導和關注的焦點,是必然的結果。
在歐洲,哈雷彗星的紀錄也十分詳盡,最早的紀錄在前11年,但哈雷彗星回歸與其他彗星一樣,被眾多迷信的居民聯想成稀罕的災星,與災禍聯繫在一起;1066年4月回歸時,英國剛好遇著諾曼第公爵王朝前的侵略戰爭,當時居民見到彗星高掛的恐懼情況被繪在貝葉掛毯上留傳後世。
對人類文化的影響[編輯]
彗星奇特的形態,加上偶爾才能看到,古代許多地區的人們都把它視作上天的一種徵兆。在中國古代,人們把它看作災禍降臨的不祥之兆,稱之為「災星」。歐洲曾經把它當作上帝給予的預示。錢鍾書說:「古人每借天變以諫誡帝王」,「以彗星為『天教』、熒惑為『天罰』」,「然君主復即以此道還治臣工,有災異則譴咎公卿」[137]。
在大眾文化
流行文化中描寫彗星是預示世界末日和改變世界的預兆,牢固地根植於西方的傳統看法中[138]。哈雷彗星每次的回歸都在各種類型的出版物上創造了一系列聳動的新聞。特別受到注意的是一些名人的出生和死亡與這顆彗星的回歸。
【難以掌握和預測的特質】
因為軌道的不可預測性,或是難以預測性,所以在科學家和一般人的眼中,永遠是個謎團和挑戰。彗星的到來,會有很多的震憾和改變,會搖憾到既有的認知,會動搖人的內在不安全感,那種需要穩定、可掌握的需要,但是彗星是難以掌握的(要有特別的恩賜或是能力方法來掌握),所以各樣的碰撞就開始了,也許是造成繽紛的流星雨,也許是造成不可預知的後果。
【危險的獨特性】
彗星容易帶來生命(因為身上攜帶著外太星球的有機分子),補充星球上的水份,也容易帶來滅亡和傷害(撞擊和毀滅)。不論如何,彗星都是銀河系裡的促進大程度改變的催化劑。
在早期的階段,有許多彗星和小行星因相撞而進入地球。許多科學家認為彗星的轟擊為年輕的地球(40億年前)帶來了大量的水,形成了目前鋪滿地球的海洋,即使不是全部也是很大的一部分。但也有其它的研究人員對這個理論產生質疑[93]。在彗星上檢測到一些有機分子,使得有人推論彗星或隕石可能為地球帶來了生命的前身- 甚至就是生物本身。依然有許多彗星是近地彗星,但是地球與小行星撞擊的機率還是高於彗星。
人們懷疑彗星的撞擊,在長時間的尺度上,也能運送大量的水給地球的衛星,所以可能有一些月球冰會留存下來。
【彗星力量的源頭】
但所有的彗星的共通點是,他們都要倚靠太陽(上帝自已)的供應能源。因為頻繁地經過太陽,所以熱能足以產生變化,供應動能,成為前進的驅動力。
當彗星接近太陽系的內側時,太陽輻射造成彗核內部揮發性物質蒸發,並且從核心向外噴出,同時會帶走一些塵埃粒子。
氣體和塵埃流會形成指向不同方向,自己獨特的彗尾。塵埃形成彎曲的尾巴會被拋在軌道的後方,通常稱為第二型彗尾
近日點的探討[編輯]
一個單純反光體的亮度與太陽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也就是說如果一個物體與太陽的距離增加一倍,亮度就會下降四倍。然而,彗星的光度除了反射陽光之外,還有很多的光來自於大量揮發性氣體發射出的螢光,而且這些氣體也會反射陽光。因此,彗星的光度變化大致上是與距離的立方成反比,因此當距離縮為原來的一半時,彗星的亮度會增加八倍。
這意味著彗星的最大亮度取決於他與太陽的距離。對大多數的彗星而言,它們的軌道近日點仍在地球軌道之外,而任何一顆彗星只要能接近太陽至0.5天文單位或更接近,就有成為大彗星的機會。
【彗星有很高的陣亡率】
彗星的消逝、死亡,撞擊、殞落、失蹤(軌道不明確)是存在的。
彗星的死亡[編輯]
從太陽系排出[編輯]
如果一顆彗星有足夠快的速度運行,那麼它可以離開太陽系;這就是雙曲線情況的彗星。到目前為止,已知會彈出太陽系的彗星都是曾和太陽系的其它天體,像是木星,發生過交互作用(參見攝動)。所有已知的彗星都起源於太陽系內,而不是以高速度的雙曲線軌道進入太陽系。
耗盡揮發物質[編輯]
木星族彗星(JFC)和長週期彗星(LPC,參見前述的"軌道特性")似乎遵循非常不同的衰退法則。木星族彗星的活動大約是10,000年,或是1,000次的公轉,而長週期彗星消失得更快。只有10%的長週期彗星能夠通過短距離的近日點50次依然存活著,而只有1%能超過2,000次[36]。最終,大部分彗星的揮發性材料都會蒸發掉,使得彗星成為小而黑的惰性岩石,或是類似於小行星的廢墟[89]。
瓦解(分裂)[編輯]
彗星也會碎裂成為碎片,例如:比拉彗星(3D/Biela)於1846年發生分裂,1872年彗核完全分開,結果在1872、1885、1892年都引起非常壯觀的流星暴,每小時流星數達3000∼15000顆左右。73P/Schwassmann–Wachmann從1995年也開始發生這樣的現象[90]。
這些分裂可能是太陽或大行星引力導致的潮汐力造成的,或是由於揮發性物質的"爆炸",還是其他尚未完全明瞭的原因。
失蹤[編輯]
許多在數十年前或前個世紀發現的彗星現在已經成為失蹤者了。它們或因為軌道不明確而難以預測未來的出現,或是已經瓦解了。然而,偶爾會發現一顆"新"彗星,但它們的軌道計算顯示,這是舊有的"失蹤"彗星。一個例子是11P/Tempel–Swift–LINEAR,在1869年發現,但在1908年受到木星的攝動就失蹤了,直到2001年才意外的被LIEAR再度發現[91]。
碰撞[編輯]
【近日點】
越是經過太陽的近日點,能夠留存下來的彗星也就越少。所以有很大的可能是,彗星是被太陽自已給消滅的。不是所有的彗星,都能一再地撐過經過日頭的烤驗。
多有意思啊,將獨特的先知性侍奉,比喻為彗星。上帝真有智慧和創意!
留言列表